2024年7月的三亚,暑气蒸腾着海面,10名24届毕业生背着行囊踏上这片尚在图纸上的工地,带着对港航事业的憧憬投身于三亚码头项目建设。在这里,台风与潮汐是常客,汗水与故事是勋章,他们用300多个日夜书写着属于新一代港航人的青春答卷。
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海
三亚码头项目坐落于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,项目部驻地背后就是5A级景区“大小洞天”,与同一海岸线上的“南海观音”相距不足5公里,这般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,让初来乍到的新员工满心欢喜。
内陆长大的孩子对大海的向往是不需要理由的。三亚码头项目部距海边不足500米,抵达项目的第一天傍晚,他们便按捺不住奔向海边,眼前的景象让所有人屏住了呼吸:夕阳的余晖如碎金般铺满海面,远处的渔船在暮色中勾勒出黑色剪影。“长这么大第一次见到真正的海!”商务员梅新鹏边说边激动地拿出手机拍照记录。他们脱掉鞋子踩在沙滩上,任潮水一次次满过脚踝,又笑着跳开躲避涌来的浪头,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说着内心的激动,畅想着项目建设的未来图景。从夕阳高悬到余晖散尽,大家才依依不舍地离开。
新员工们与这片海的故事,在这场日落中正式拉开了序幕。
初遇:当图纸遇见海浪
初到项目部,新员工的第一项任务便是吃透图纸,深入了解项目建设的各项细节。当285页的设计图纸沉甸甸地交到他们手中时,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码头建设的复杂与严谨。项目经理袁立明为新员工制定了“理论+实操”的技术交底方案,既有图纸重点解读、复杂节点工序梳理、特殊工艺专项培训,还带领大家深入现场对照核验,推动理论认知向实践能力转化。
然而,图纸上的线条再清晰,也难抵现场带来的直观震撼。数十米长的混凝土管桩深深扎进海中,海浪裹挟着泥沙和碎石,不断侵蚀着岸基。大家忽然意识到,自己手中的图纸不再是简单的设计文件,而是即将与大自然展开较量的“作战图”,每一个数据、每一根线条,都将在海浪的咆哮中接受严苛检验。袁立明告诉大家:“港航人的第一步,就是要学会让图纸经得起潮水的拍打。”从那以后,每个现场技术员的背包里,都随身带着一份设计图纸,方便随时查阅与标记。这张被海风与潮气浸润的图纸,也成了他们与这片海初次交锋的独特印记。
淬炼:与大自然抢工期
三亚海域台风频袭、潮汐窗口期短,有效施工时间被不断压缩,项目建设日志里,8次台风过境的痕迹格外清晰,被潮汐支配的日子历历在目,这场与大自然的持久战背后,依靠的是团队上下拧成一股绳的力量。
2024年9月,第11号超强台风“摩羯”突袭海南。项目部提前响应,第一时间组织召开防台防汛部署会,成立应急小组,明确责任分工。各部门迅速就位,有序完成设备加固、人员转移、物资储备等工作。三天后风势渐歇,技术员王渤的航拍画面里,积水尚未退去,团队已踩着水洼清点设备、排查隐患,复工复产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。这场突袭的考验,让“团队”二字有了最鲜活的注脚。
如果说台风是突如其来的“硬仗”,那潮汐便是日复一日的“细功”。“在码头工地,潮汐就是指挥棒,吃饭睡觉都得跟着它的节奏来。”工地上的老话里藏着团队与自然周旋的智慧。每天清晨,技术员李振亮都会在潮汐监测APP上仔细查看当日情况,密密麻麻记满了各种潮汐数据。在下部结构防腐和橡胶护舷安装时,经测算,每日可供作业的合适潮位仅维持3到4小时,据此提前沟通协调相关作业班组,明确分工安排,有力保障了现场施工进度。这份手写的潮汐表,既是他无数个日夜辛勤付出的见证,更是团队“向时间要效率”的协作密码。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,项目最终较合同工期提前两个月顺利完成了交工验收。
笃行:于毫厘间严控质量
“质检工作需要注意哪些项目,检验批表格要填什么?”一连串的专业问题,让刚入职时的质量员廖晨斯犯了难。第一次跑工地,他就对模板缝的验收数据毫无头绪,填错的检验批表格揉成了好几个纸团,甚至连资料归档盒也把模板和钢筋的分项放混了。不服输的他主动给自己的工作加码,一有时间就积极向导师请教。在导师的指导下,廖晨斯按照质量检验规范自制了钢筋间距检测记录表,每量10个数据就用红笔圈出平均值。混凝土浇筑前,他抱着检验批表格逐条核对:轴线位移偏差≤5毫米,标高±10毫米,垂直度≤8毫米。回到资料室,他按照“钢筋-模板-混凝土”给检验批贴三色标签,在分部分项台账上用荧光笔标注进度坐标,工作质量和效率大大提升,后来监理现场验收时再也没被问住过!
对于身兼内业与外业的质量员廖晨斯而言,施工现场的每道尺寸都是需精准校验的刻度,每份档案都是丈量品质的经纬线。他的工作,就是把这些无声的标准,夯进每立方米混凝土和每一份检验批资料里,确保项目质量经得起时间的检验。
奋进:夜幕下的“混凝土接力赛”
为冲刺交工节点,项目部发起了“攻坚克难五十天,保质保量保竣工”的劳动竞赛。彼时三亚正值夏季,白天气温高、风速大,严重影响新浇筑混凝土的初凝和养护,一场无声的“混凝土接力赛”在夜幕下悄然开启。
项目试验员丁子越在导师的带领下成了这场夜间攻坚战的“质量守门人”,每辆混凝土搅拌车抵达现场,都要经过他们的严格“体检”,只见他们手持坍落度筒,动作娴熟的舀料、捣实、测量,数据实时同步工作群,为现场浇筑条件的研判提供准确指引。现场技术员们在一旁精准协调指挥浇筑、振捣的各个环节,大大降低了远距离浇筑混凝土的堵管风险,有力保障了混凝土的浇筑质量。这场“混凝土接力赛”的成功背后,每一个现场人员都是关键的一环。
如今,三亚码头项目已于6月底顺利通过交工验收,较合同约定工期提前两个月完工。2024届新员工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快速成长,陆续奔赴新的项目。每当翻开相册,看到晒得黝黑的脸颊、看到码头从图纸上的数据和线条一步步变为现实,他们心中的自豪感与成就感油然而生。
这份成长,是港航人“功成不必在我,功成必定有我”的生动写照。属于港航人的故事,永远会在下一个码头、下一次潮汐、下一群怀揣梦想的年轻人身上,继续书写新的篇章。